肝与肾

  肝与肾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,包括精血肝肾同源、藏泄互用以及阴阳互滋互制等方面。*

肝肾同源

  “肝肾同源”即“乙癸同源”(以天干配五行,肝属乙木,肾属癸水,故称)。

精血同源

  肝藏血,肾藏精,精血同源于水谷精微,且能相互转化资生,故曰“精血同源”。《张氏医通·诸血门》说:“气不耗,归精于肾而为精;精不泄,归精于肝而化清血。”肾精肝血,荣则俱荣,损则俱损。肝血不足与肾精亏虚多相互影响,以致出现头昏目眩、耳聋耳鸣、腰膝酸软等肝肾精血两亏之证。

阴液互养

  肾阴是一身之阴的根本,肾阴充盛滋养肝阴,使肝阳不致上亢;肝阴充足,亦能补充肾阴。肝肾之阴充盈,可防止肝阳过亢,保持肝肾阴阳协调平衡;肾阳资助肝阳,温煦肝脉,可防肝脉寒滞。肝肾阴阳之间互制互用维持了肝肾之间的协调平衡。从五行学说而言,肾属水为母,肝属木为子,这种母子相生关系,称水能涵木。如肾阴不足可累及肝阴,肝肾阴虚,阴不制阳,水不涵木,又易致肝阳上亢,可见腰膝酸软、眩晕、中风等病证。肾阳虚衰可累及肝阳,导致肝脉寒滞,可见少腹冷痛、阳痿精冷、宫寒不孕等症。

同具相火

  相火与心之君火相对而言,一般认为相火源于命门,寄于肝、肾、胆和三焦等,尤其和肝肾关系密切。肝之相火称为“雷火”,肾之相火称为“龙火”。“龙雷之火”寓于肝肾之阴中,潜藏守位而不上亢。


藏泄互用

  肝主疏泄,肾主封藏,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为用、相互制约的关系。肝气疏泄可使肾气闭藏而开阖有度,肾气闭藏可防止精液无故丢失。肝肾之间疏泄与封藏相反相成,从而调节女子的排卵、月经来潮和男子的排精功能。若二者失调肝肾藏泄失职,女子可见月经失调,月经量多或过少,甚者闭经,以及排卵障碍;男子可见阳痿、遗精、滑精或阳强不泄等症。

  综上可知,肝与肾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。临床上,肝或肾不足,或精血亏虚,或相火过亢,常常是肝肾并治,或滋水涵木,或滋补肝肾精血,或泻肝肾之火,都是以肝肾同源理论为依据。此外,根据肝主疏泄和肾司闭藏的脏性,以及五行母子补泻理论,又有“东方之木,无虚不可补,补肾即所以补肝;北方之水,无实不可泻,泻肝即所以泻肾。”《医宗必读·乙癸同源论》之说。